谁能想到,经典科幻 IP 续作《异形:夺命舰》会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闯入公众视野。

8 月 17 日,影片在中国大陆上映次日,一条 "异形吓坏 8 岁小孩家长投诉影城" 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。一位家长带着年仅 8 岁的孩子观影,放映中途孩子因恐惧不适,家长随即向影院提出强烈抗议,要求退票并承担后续医疗检查费用。从影院的投诉记录来看,这场风波发生在 8 月 16 日上午 10 点 15 分,当时影厅内共有 15 名观众,唯有这位家长提出异议。

随着影片上映,首批观影反馈中频繁出现 "惊悚感爆棚"" 视觉冲击强烈 ""系列最暗黑" 等评价。在热搜评论区,除了对家长忽视影片警示带儿童观影的争议,更多声音开始呼吁建立电影分级制度。毕竟,影片海报上醒目的 "未成年观众谨慎选择观看" 提示,本应成为家长选择的重要参考。

这部没有大牌导演加持的 R 级片,上映九天便创下 4.32 亿元票房,远超业界最初 1 亿元的预期,在排片占比近 30% 的情况下,已锁定 2024 年进口片票房亚军,更有望向《哥斯拉大战金刚 2》的 9.56 亿票房发起挑战。在暑期档整体低迷的市场环境下,它的成功值得玩味。

究其原因,首先是稀缺的 "尺度" 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。抱脸虫寄生、异形破胸而出、酸液腐蚀肢体等经典场景,在大陆银幕上实属罕见。对比同期上映的《死侍与金刚狼》大量消音处理的镜头,《异形:夺命舰》"一刀未剪" 的完整呈现,反而成为最大卖点。

这场意外的 "吓坏小孩" 事件,无形中成为最佳营销,让更多人带着 "究竟有多恐怖" 的好奇走进影院。其次,导演费德・阿尔瓦雷兹对幽闭空间恐怖氛围的精准把控功不可没。从《鬼玩人》到《屏住呼吸》,他早已展现出营造窒息感的天赋,此次与《异形》系列标志性的太空惊悚美学完美融合,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感官刺激。在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下,这种通过视听语言直接释放情绪的电影类型,成为人们短暂逃离现实的 "安全阀",观众在主角们的绝境求生中,完成了一次情绪的宣泄与疗愈。

回顾中国电影市场对海外影片的处理方式,尺度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。2013 年《被解救的姜戈》上映首日因暴力镜头紧急下架,一个月后才以删减版回归;2015 年《王牌特工:特工学院》删除了 4 分钟的教堂血腥打戏;2017 年《金刚狼 3》因暴力场景被剪掉 15 分钟,甚至在 IMDB 单独标注 "中国删减版"。但并非所有含有争议元素的影片都会遭遇剪刀手:《红海行动》中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、《周处除三害》里的暴力与隐喻场景,都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。关键在于,这些镜头是否服务于影片的整体语境 ——《红海行动》的血腥是对战争残酷的真实还原,《周处除三害》的暴力是角色蜕变的叙事需要,《异形:夺命舰》的惊悚则是构建太空恐怖氛围的必要元素。当镜头语言服务于故事逻辑,而非单纯博眼球,便能获得观众的理解与接受。

这场风波不仅让影片成为话题中心,更将电影分级制的讨论再次推向台前。美国的分级制度历经百年演变,从 1915 年《一个国家的诞生》因种族问题引发的禁映争议,到 1930 年《海斯法典》对内容的严格限制,再到 1968 年现代分级制度的建立,每一步都伴随着社会思潮的变迁。如今的美国分级制以年龄为核心,将影片分为 G 级(全年龄段)、PG 级(家长指导)、PG-13 级(13 岁以下需注意)、R 级(17 岁以下需家长陪同)、NC-17 级(17 岁以下禁看),形成了成熟的行业自律体系。

反观中国,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更注重事前监管,未经审查通过的影片不得上映,这在维护文化安全、传递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也存在审查标准不透明、创作空间受限等问题。事实上,我国早在 1989 年就尝试过分级制度,但因缺乏执行细则和社会基础,最终不了了之。2010 年,相关部门明确表示中国暂不适合推行分级制,核心原因在于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:西方分级制基于年龄分层的市场细分,而我国更强调电影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社会功能,审查制的 "禁止性标准" 更符合现阶段的管理需求。此外,从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到未成年人禁入娱乐场所的规定,现实中未成年人保护措施的执行效果,也让分级制的落地面临挑战 —— 如果连烟酒销售都难以杜绝向未成年人开放,仅凭分级标签又如何保障限制级影片的观看门槛?

不过,制度的演进往往伴随着社会的进步。2016 年《电影产业促进法》规定,可能引起未成年人不适的影片应作出提示,《涉过愤怒的海》《异形:夺命舰》等影片已开始在海报上标注 "未成年观众谨慎选择"。这些自发的市场行为,虽非正式分级,却标志着观众保护意识的觉醒。当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发行方开始重视内容与受众的匹配度,当社会对多元文化产品的接受度逐渐提升,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级制度或许会在时机成熟时应运而生。

从 "吓坏小孩" 的争议,到票房逆袭的惊喜,《异形:夺命舰》的中国之旅折射出电影市场的复杂生态。制度的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,在审查与分级之间,需要找到平衡社会需求与艺术表达的最佳路径。或许正如影片中人类在宇宙危机中不断探索生存之道,中国电影也在制度建设的征途上,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发展轨迹。

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。
最后更新于 2025-04-18